時間:109 年 7 月 21 日 14:00 地點:暨南大學科三館 321 教室 主講人:吳怡蓓 紀錄:吳丞謙 出席者:吳坤熹老師、陳冠筑、謝萬霖、黃晨瑋、吳丞謙、陳嘉瑋、田蕙瑜、劉怡君、劉又聖 會議主題: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Push to Talk (PTT) Service with IPv6 Multicast 會議內容: 老師講解: 1. p.29 除了比較兩個架構不同之處外,同時說明自己架構的好處,更容易讓聽者了解不同之處。 2. 若server在遠端的話,封包需要走遠路,現今許多架構只提出實現一些功能的方法,並未利用最短路徑去做效能優化。 3. OMA是電信業者提出--第二代行動電話,其中三方通話是標準配置(但需要使用者付費),發起通話的人負責繳付被邀請者的通話費。 4. 一卡通和悠遊卡之比較 ,一卡通相較悠遊卡多了一個character,因此會造成buffer overflow 5. 200 OK 是如HTTP signaling,SIP 的message許多都承襲自HTTP。 6. 插播設計取決於user是否要接受,因此server端只管轉送插播請求。 7. 有彈性的作法是讓所有使用者皆可邀請其他人,而非只有管理者才能。 8. 電話的demo測試,最好可以用清晰且有意義的句。 問題討論: Q1:學姊的架構中,群組的建立與解散與OMA架構有何不同?(又聖) Ans:server 請使用者加入 (p16) Q2:什麼是200 OK?(嘉瑋) Ans:200 OK是SIP message的其中之一,用以確認回應請求。 Q3:事先創建好群組與按下按鈕才建立群組的差別之處?(嘉瑋) Ans:OMA提出的架構中,按下按鈕還不能通話,因為正在邀請使用者進入群組,而我提出的架構中按下按鈕即可通話,因為已經建立好群組。 Q4:第一位使用者離開,其他使用者還可以繼續通話,封包還會傳送給server?(蕙瑜) Ans:語音傳送都不需要經過server,只有SIP message 才需經過server傳送。 Q5:recorder要裝在哪裡比較合適?(蕙瑜) Ans:GLM module上。 Q6:OMA架構下,是建立群組人擁有第一個發話權嗎,那學姊所提的架構呢?(怡君) Ans:按下按鈕的第一個UA取得floor(發話控制權)。 Q7:可以在通話中再邀請其他UA嗎? (怡君) Ans:可以,可以任意邀請已經註冊在SIP server上的使用者。 Q8:如果一個已建立群組的使用者邀請另一個在不同群組的使用者,GLM會如何處理。(丞謙) Ans:server 指轉送邀請,插播控制權在UA身上,只需針對UA的功能做設計。 Q9:這個系統是架構在IPV6下,那IPv4下可以運行嗎?(晨瑋) Ans:只要是multicast都行,只是IPv4的multicast是optional,而IPv6本身就支援mulricast。 Q10: Push-to-talk系統中需要proxy server嗎?(晨瑋) Ans: SIP的server已經是具有proxy server的功能,其他功能包含有註冊、轉送請求等。 Q11:比較兩個架構所需包數量,可以強調當N>=2時,所需數量之比較。(萬霖) Ans:使用者數量在兩個時,所需封包數就已經少於OMA所提出的架構。通常三人為一群組,兩個人的群組可視為一對一通話。 散會: 結束時間:20:30